传统手工粽:寻找记忆中的端午味道基金杠杆
端午佳节将近,南京街头巷尾弥漫的粽香也越发馥郁。什么样的粽子最有儿时的端午味儿?当数口味多样、软糯清香的传统手工粽。近日,记者走进老南京的美食集散地之一——秦淮区三七八巷,只见来买粽子的市民、游客络绎不绝,各家出售的南京传统小脚粽,已然进入销售高峰。
以上内容由本站根据公开信息整理,由算法生成(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),与本站立场无关,如数据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。本文为数据整理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投资有风险,请谨慎决策。
在三七八巷的巷口处,便有三家售卖手工粽的摊位。其中,生意最好的当数“老太粽子”。该摊位及其创始人芦老太,已成为三七八巷巷口一道独特的风景。“鲜肉蛋黄粽、鲜肉粽、蜜枣粽、花生粽、红豆粽、豆沙粽、白米粽,七种口味现包现卖,都是按斤称的,6到14元不等。”芦老太的儿媳程海燕在摊位上招呼着客人,忙得热火朝天,一听记者来意,不禁笑道,“巧了,今天老太正好在,你去后面找她吧。”
顺着程海燕手指的方向,记者看见摊位后方并排坐着三位阿姨,芦老太就在她们旁边,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个不锈钢大盆,几人正专注地包着不同馅料的粽子。
“我在三七八巷包粽子已经30多年啦,今年都86岁了。最近买粽子的人特别多,我就来帮忙了。”说话的同时,芦老太手上也没闲着。只见她拿起四片粽叶,麻利地包裹成漏斗状,再放入满满的馅料,然后将粽叶折叠包扎,最后用细线系紧确保牢固,整个过程只需要短短几十秒。“最近是旺季,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,我们每个人至少要包1000个粽子。除了我,其他人也都有10年以上的包粽子经验了。”芦老太说道。
“包粽子其实并不难,但要想包得好吃就有学问了。一定要包得紧,这样煮熟后的粽子才会香糯有咬劲。”芦老太笑着向记者展示她刚包好的一个白米粽。“干净、用料好”是芦老太反复强调的,也是她认为“好”粽子所必须具备的条件。“很多人打粽叶都去江边,其实河边的粽叶反而香气重,更干净。”芦老太指着脚边翠绿的粽叶说,“这些都是六合那一片河边的粽叶。”
下午4点左右,“老太粽子”的摊位上,三大箩筐的粽子就仅剩半筐了。不时有顾客询问后遗憾地说:“这么早就没有鲜肉粽子啦!”“蛋黄肉粽也卖光了,我特地赶过来呢。”……程海燕直言,从4月开始一直到6月底,都是粽子的销售期。端午节前,除了本地熟客找她预订粽子,还有大量需要邮寄的外地订单,“还有外国顾客联系我们寄过去呢”。
类似“老太粽子”的摊位,在三七八巷里走几步便是。巷子转弯处,35岁的刘女士正在熟练地包着粽子。她告诉记者,她是跟婶婶学的包粽子,虽然刚起步没多久,但也算是上手了。“我们家是米铺,所以包的粽子全部用品质最好的糯米,这样顾客吃得放心。”刘女士介绍说,“你看这些清亮透绿的粽叶,都是要清洗好几遍的。打来的粽叶,要先用开水烫一遍,再夹到凉水盆里,一张张清洗,刷掉粽叶上细小的虫子后,剪掉粽叶顶端,才能待用。”
烫粽叶、洗粽叶、包粽子……忙忙碌碌的“粽艺人”让三七八巷浓厚的烟火气更旺。来来往往的食客,寻得了记忆中的味道;芳香四溢的粽子,寄托了一份舌尖上的乡愁。端午时节的一个小粽子,诉说着专属于中国人的特殊情感。
(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)基金杠杆
发布于:江苏省